国产乱码二卡3卡四卡|51视频精品全部免费|日本一区免费观看|五月综合色婷婷影院在线观看|国产在线天堂av

 
名稱描述內容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關于印發《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數字建設導則(試行)》的通知
來源: | 作者:秘書處 | 發布時間: 2022-08-24 | 8307 次瀏覽 | 分享到: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關于印發《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數字建設導則(試行)》的通知


穗工信函〔2021〕375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有關單位:

  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數字建設導則(試行)》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執行中遇到問題,請徑向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反映。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2021年12月24日

  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數字建設導則(試行)

  

  第一章  總 則

  一、編制意義

  為科學、系統、統籌推進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建設,規范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保障互聯互通,推動數字技術在試驗區內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廣泛應用,完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和支撐體系,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確保后續配套服務的循環可持續發展,指引參與試驗區建設的相關區和市直部門開展規劃編制、修訂及優化,工程建設、運營維護、監督管理、績效評估等工作,明確智慧城市服務運營市場模式及運營機制,把控試驗區數字建設從規劃建設到運營的全過程管理,助力廣州打造全球領先、國內數產融合城市標桿。

  二、編制依據

  (一)國家現行標準、規范、規程。

  1.《智慧城市 頂層設計指南》GB/T 36333-2018;

  2.《智慧城市 技術參考模型》GB/T 34678-2017;

  3.《智慧城市數據開放共享的總體架構》YD/T 3533-2019;

  4.《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50314-2015;

  5.《民用建筑電氣設計標準》GB50348-2019;

  6.《安全防范工程技術標準》GB50348-2018;

  7.《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系統信息傳輸、交換、控制技術要求》(GB/T28181-2016);

  8.《數據中心設計規范》GB50174-2017;

  9.《廣東省建筑物移動通信基礎設施技術規范》(DBJT 15-190-2020);

  10.其他相關標準、規范。

  (二)建設總體方案。

  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印發的《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粵大灣區〔2020〕1號)作為本導則編制的上位指導文件。

  (三)國家及省、市相關發展規劃與條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2.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3.廣東省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18-2025年);

  4.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

  5.廣東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

  6.廣東省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工作方案;

  7.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8.廣州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2020-2022年);

  9.關于加快推進廣州市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方案;

  10.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產業導則;

  11.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

  12.其他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及各項新技術建設規范性文件。

  三、適用范圍

  試驗區以琶洲為核心、以珠江為紐帶,構建“一江兩岸三片區”的空間格局,總面積約81平方公里,具體范圍以《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為準。

  (一)琶洲核心片區(含廣州大學城)。

  琶洲核心片區(含廣州大學城)面積約48平方公里。該片區將依托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等重大創新研發平臺以及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等豐富的高校科研和人才資源,在軟件與信息服務、人工智能、互聯網相關服務、工業互聯網、數字創意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形成一批原創性技術研發成果,集聚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領域知名企業總部,重點發展軟件與信息服務、人工智能、互聯網相關服務、工業互聯網、數字創意、智能建筑等數字技術和創意產業,形成一批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領域的原始應用創新示范。

  30平方公里的琶洲核心片區,已引入騰訊、阿里巴巴、國美、唯品會、小米、復星、科大訊飛、TCL、樹根互聯、神馬搜索、三七互娛、粵傳媒等一批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數字創意領軍企業,計劃總投資867億元,建設28個重點產業項目。

  18平方公里的廣州大學城,投入56億元動工建設59萬平方米的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大學城園區),投資3.2億元建設12萬平方米的廣州大學城青創匯項目。

  (二)廣州國際金融城片區。

  廣州國際金融城片區位于珠江北岸,面積約8平方公里。該片區將發揮金融、貿易等現代服務業資源優勢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作用,大力發展數字金融、數字貿易、數字創意以及各種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現代服務業出新出彩。

  (三)魚珠片區。

  魚珠片區位于珠江北岸,面積約25平方公里。該片區布局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國際化信息基礎設施,強化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新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以區塊鏈為特色的中國軟件名城示范區。

  試驗區圍繞打造成為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技術創新策源地、集聚發展示范區、開放合作重點區、制度改革試驗田的四大戰略定位,沿珠江東部(珠江前航道廣州大道到南海神廟段)選擇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發展基礎較好和應用場景廣泛的連片區域,構建試驗區“一江兩岸三片區”空間格局。

  本導則適用于試驗區81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數字建設,為開展試驗區規劃、建設、管理、運營等工作的統籌人員、開發組織人員和管理人員提供指導,具體設計、施工和運維人員也可參考使用。

  四、符合性說明

  試驗區數字建設除應符合本導則外,還應符合現行國家、行業和廣東省、廣州市相關標準和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二章  試驗區數字建設框架

  五、建設目標

  圍繞《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的發展目標,推動數字技術在試驗區城市建設和管理深度應用,推動數字技術和試驗區城市基礎設施深度融合,建設試驗區數據原生基礎設施體系,匯聚激活試驗區的數據要素資產,孵化數據服務產業,打造數產融合的標桿示范。

  1.優化試驗區數字建設組織架構。構建形成與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發展相適應的數字建設政策體系、制度環境、組織機構和管理機制,在技術體系、運營體系、業務體系、管理體系創新融合的基礎上,構建一批世界領先、國內一流的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和成果應用轉化基地,建成一系列區域數字經濟示范應用。

  2.加快建設全感知城市。強化試驗區各類感知終端整體規劃和統籌管理,建立統一標準、統一臺賬、統籌實施的“一盤棋”推進機制。在道路交通、市政設施等領域,先行推進感知體系全面升級優化,推進智慧桿塔等感知底座組網建設,加速窄帶物聯網等感知網絡覆蓋。

  3.建設智能網聯化城市道路。加快推進試驗區自動駕駛示范區建設和迭代升級,定義標準化智能數字路口,布設自動駕駛領域底層復用的數字化設施。將道路交通基礎元素和交通管理規則轉化為自動駕駛車輛可識別的數字編碼,以道路交通信息原生,實現高級別自動駕駛車輛規模化運行。

  4.建設數字城市管廊。應用感知和通信技術改造、建設試驗區城市管廊,形成自我感知生成數據、自動聯網匯聚數據、數據賦能安全運行的數字化城市生命線。全面推進試驗區水、電、氣、熱等表具智能化改造,建設高感知密度的智慧樓宇、智慧小區,建立基于能源消費信息的感知體系。

  5.科學布局支撐數字建設的基礎網絡體系。在試驗區構建高速、移動、泛在互聯、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5G網絡覆蓋面和應用深度領先全國,千兆光網覆蓋面擴大,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應用功能不斷提升,形成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天地一體的網絡空間。

  6.建設多來源支撐的數據資源庫。建立試驗區數據資源統籌機制,通過數據的物理匯聚和邏輯匯通建立數據標注庫,匯聚利用覆蓋政府、企業、境內外機構等多來源公共數據,為激活數據資產價值奠定基礎。

  7.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融合應用標桿城市。城市、交通、物流、能源、文化教育、醫療、商貿、應急、環保等領域的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加速推進,新型基礎設施產業賦能效應充分發揮,形成新基建融合應用典范。

  六、建設原則

  堅持統一規劃、集中部署、共建共享的建設原則,加強各區各部門、各項目在系統對接、數據共享、業務協同、政策融合、標準規范等關鍵環節的協調發展,防止各自為政、重復建設,提升信息化應用開發效率。

  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凝聚廣州及國內外智慧資源,突出理念創新、技術創新、機制創新、制度創新,積極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高應用發展和服務能力。

  合理設計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的多元化運營服務體系,推動本地實力雄厚的產業資源積極參與試驗區數字建設,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構建政府、企業多方參與、活力迸發、互利共贏的數字建設發展新格局。

  七、數字建設全過程管理

  試驗區數字建設包括從項目建設規劃、數字建設指引、運營管理、場景應用及示范、配套服務、循環可持續發展的全過程管理。

  八、總體框架

  試驗區數字建設包括管理體系、業務體系、技術體系和運營體系等的建設。體系之間互相支撐,同步貫穿于目標確定、規劃協調、建設管理和運營維護的全過程。

  (一)管理體系建設。

  探索建立政府主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多元主體參與的試驗區管理服務中心,根據實際需要設立試驗區建設運行管理機構,強化管理制度建設,加強管理隊伍建設,依托先進技術手段開展管理工作。

  (二)業務體系建設。

  業務體系建設包括業務創新思路、業務體系框架、典型業務模式、關鍵核心業務。圍繞試驗區智慧政府、數字經濟、城市建設、社會民生、學術科研、文化教育、生態環境、安全應急等關鍵核心業務領域制定任務要求。

  (三)技術體系建設。

  技術體系建設包括信息基礎設施、基礎計算能力環境、數據資源、公共平臺、創新應用生態、信息安全和服務入口等內容。(數據資源包括試驗區的園區、樓宇、市政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相關大數據,通過邊緣計算進行數據采集、數據清洗、數據分析,為試驗區內的市民、企業、政府提供智慧場景應用。)

  (四)運營體系建設。

  運營體系建設包括運營目標、運營主體、運營對象、運營模式、運營平臺。圍繞試驗區在開放合作、共建共用的條件下創新數字資產運營模式,達到安全、高效、優質服務等運營目標。

  (五)保障支撐體系。

  保障支撐體系建設包括配套政策、配套空間、配套市政設施、配套人力資源、資金保障、風險防控等內容。強化制度保障,制訂完善數字化改革相關法規規章和制度。在業務流程再造、數據共享開放等方面制訂配套制度。

  (六)標準規范體系。

  強化標準化建設,建立數字化平臺支撐標準、數據共享標準、業務管理標準、技術應用標準、政務服務標準、安全運維標準、系統應用集成標準等。

  (七)網絡安全體系。

  統籌發展與安全,樹立網絡安全底線思維,嚴格落實等級分級保護要求,建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體系、公共數據和個人信息安全保護體系,構建覆蓋物理設施、網絡、平臺、應用、數據的網絡安全技術防護體系,提升網絡安全主動防御能力、監測預警能力、應急處置能力、協同治理能力,打造數字建設網絡安全屏障。

  第三章  試驗區數字建設規劃指引

  九、總體規劃

  根據試驗區數字建設目標進行總體規劃:

  (一)數據匯聚中心規劃。

  1.功能規劃。

  為了實現試驗區的數字建設元素的采集、加工、處理、應用,其主要功能:

  (1)數據采集。

  通過全光網絡匯聚各數據分中心采集的試驗區內樓宇、園區、市政的數字建設元素。

  (2)數據處理。

  試驗區大數據分析、智能化處理、數據清洗、信息展示、數據管理。

  (3)數據應用。

  提供各類業務系統應用,如:智慧政務、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文旅、智能交通、智慧安保服務、智慧城市管理、智慧設施管理服務、智慧能源管理等。

  2.建設內容規劃。

  數據匯聚中心是支撐云計算服務的基礎設施,需按照GB50174-2017 《數據中心設計規范》及綠色、節能、高效的原則來建設。試驗區內規劃按需建設低時延類小型綠色節能數據匯聚中心及分中心,以數據采集功能為主,并可依托試驗區內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進行數據分析處理,推動大數據產業發展和應用創新。規劃建設內容包括:

  (1)數據匯聚中心機房建設:提供關鍵的基礎設施,包括場地、建筑、供電系統、空調系統、消防系統、防雷與接地等。

  (2)云資源池建設:主要包括服務器、存儲等,提供計算與數據存儲、分析能力。

  (3)網絡環境建設:

  ①建設支撐人工智能計算的基礎網絡平臺(基于SDN+VXLAN),數據匯聚中心網絡架構設計采用“分網+分區+分層+分平面”的總體設計思路。

  ②按照AI計算集群區、通用計算區、存儲區、管理區、網絡服務區、接入區、帶外管理區的原則進行分區設計。

  ③通過VLAN/VXLAN技術將不同安全級別的業務在邏輯上隔離開來,可以基于不同的VLAN和應用實現相應的安全策略控制,提高網絡安全性。

  ④網絡安全建設:指在不同業務區域之間、在數據匯聚中心出口等位置部署安全設備,實現業務安全訪問和數據安全保障。主要包括防火墻、安全網閘、入侵檢測、漏洞掃描、防病毒、安全網關、信息安全監控管理平臺等;

  ⑤網絡運維建設:實現對設備性能、故障的遠程數據采集,可以實現網絡故障的快速定位,滿足網絡的精細化、智能化的運維。

  ⑥信息資源應用建設:進行數據資源開發,特別是數據庫建設,實現數據存儲、更新、維護和利用。

  (4)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①試驗區內樓宇、園區、市政的數字化大數據采集信息;

  ②試驗區企業示范性項目數據接入;

  ③大數據的清洗、存儲、挖掘、分析、可視化處理;

  ④提供試驗區市民、企業、政府的各類智慧業務應用。

  (二)數據匯聚分中心規劃。

  數據匯聚分中心主要功能包括:

  1.采集試驗區內樓宇、園區、市政的數字化信息;

  2.邊緣計算及數據預處理;

  3.高速傳輸數據至數據匯聚中心。

  試驗區內規劃設置若干個數據匯聚分中心,分區域采集處理數據。

  數據匯聚分中心建設包括:建筑、裝修、配電、空調、算力設施、機柜、和冷池、智能化、消防等。

  (三)數字建設展示中心。

  數字建設展示中心主要功能包括:

  1.對試驗區數字建設進行管理及綜合信息展示,提供各類業務系統應用,如:智慧政務、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文旅、智慧商貿、智慧環保、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園區、智慧社區、智慧應急、智慧安全預防控制、智慧城市管理、智慧設施管理服務、智慧能源管理、智慧生態環境保護等;

  2.對試驗區內企業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示范性項目在統一平臺進行發布、展示、宣傳;

  3.數字政府管理運營;

  4.智慧城市互動體驗;

  5.未來科技展示;

  6.數字建設展示中心建設包括:建筑、裝修、配電、空調、消防、智能化、音視頻系統、大屏系統、互動顯示系統及配套設備等。

  (四)邊緣計算節點規劃。

  邊緣計算節點功能:

  1.采集園區、樓宇現場實時數據、歷史數據;

  2.試驗區企業示范性項目數據接入;

  3.物聯網傳感器接入及邊緣計算;

  4.數據篩選;

  5.制定現場級數據策略。

  試驗區內園區或獨立建筑樓宇需預留15M2的數字建設專用機房,布置邊緣計算節點設備及網絡通信設備,并配套預留10KW雙電源配電箱,預留空調室外機安裝條件。

  (五)高速通信傳輸網絡規劃。

  建設內容:

  1.數據匯聚中心高性能核心網絡;

  2.數據匯聚中心信息安全設備;

  3.數據匯聚中心至數據分中心高速光纖傳輸網;

  4.數據匯聚中心匯聚網絡;

  5.數據匯聚中心至試驗區內樓宇、園區、市政高速光纖傳輸網;

  6.邊緣計算節點設備。

  (六)安全保障體系規劃。

  1.依據國家網絡安全標準和網絡安全等級保護要求開展信息安全等級保護評估,落實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

  2.推動出臺試驗區網絡安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個人信息保護、安全運營等規范性文件。

  3.注重網絡安全技術研發,加強大數據環境下防攻擊、防泄露、防竊取的監測、預警、控制和應急處置能力。

  4.推進安全可控關鍵產品在核心網絡和重要業務系統的應用,

  通過設備更新換代加快推進核心設備和技術國產化進程。

第四章  試驗區數字建設指引

  十、信息化基礎建設

  (一)數字樓宇。

  試驗區內的建筑樓宇應按規范設置通信基礎設施空間,包括網絡機房、光纖接入機房、室內覆蓋機房、基站機房、設備間、通信線槽、弱電井、進線間、監控中心等,預留數字建設接入條件。

  建設建筑樓宇內新一代高速光纖網絡,構建先進泛在的無線寬帶網、5G通信網,創新三網融合應用模式,完善優化物聯網感知設施,實現全面感知,泛在聯接,推動試驗區信息基礎設施協同發展。通過5G、物聯網技術、各種嵌入式傳感器、建筑信息模型(BIM)以及技術創新,提高建筑的整體智慧和“自適應能力”,滿足管理智慧化、服務智慧化、消費智慧化,實現整個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1.通過邊緣計算接入設備采集建筑樓宇內的數字元素,形成數字建設基礎:

  (1)建筑信息模型(BIM)數據;

  (2)水、電、燃氣等能耗數據;

  (3)CO2、PM2.5、VOC等室內環境數據;

  (4)生活垃圾分類分析數據;

  (5)車流量數據、空余車位數;

  (6)人員分布密度數據;

  (7)視頻安防、入侵報警等安防等數據;

  (8)火災報警、應急處理等數據。

  經邊緣計算預處理后上傳到數據匯聚中心,為樓宇內的市民、企業、政府提供的各類數字建設場景應用。

  2.通過邊緣計算接入建筑內入住企業示范性項目數據,經脫敏處理進行數字建設應用場景展示。

  (二)數字園區。

  試驗區內的園區應按規范設置通信基礎設施空間,包括網絡機房、光纖接入機房、室內覆蓋機房、基站機房、設備間、通信管道、弱電井、進線間、監控中心等,預留數字建設接入條件。

  建設園區高速骨干光纖網絡和先進的5G移動數據通信網絡,完善優化物聯網感知設施,實現高速寬帶網絡、高速無線網絡、高清視頻網絡、移動通信、物聯網、車聯網的互聯互通。

  1.通過邊緣計算接入設備采集試驗區園區內的數字元素,形成數字建設基礎:

  (1)水、電、燃氣等能耗數據;

  (2)PM2.5、PM10、二氧化氮、臭氧、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濃度等環境空氣質量數據;

  (3)供水水質、水壓數據;

  (4)生活垃圾分類分析數據;

  (5)車流量數據、空余車位數;

  (6)人員分布密度數據;

  (7)城市景觀亮化監控數據;

  (8)視頻安防、入侵報警等安防等數據;

  (9)火災報警、防洪防澇、應急處理等數據。

  數據經邊緣計算預處理后上傳到數據匯聚中心,為園區的市民、企業、政府提供的各類數字建設場景應用。

  2.通過邊緣計算接入園區內入住企業示范性項目數據,經脫敏處理進行數字建設應用場景展示。

  (三)數字市政。

  試驗區內的綜合管廊、道路、橋梁、隧道、附屬設施、交通設施等應預留通信基礎設施空間,設置通信管道、通信基站、信息設施供電單元、車路協同路側單元、多功能信息桿柱等道路相關信息基礎設施,預留數字建設接入條件。

  建設試驗區高速骨干光纖網絡和先進的5G移動數據通信網絡,完善優化物聯網感知設施,實現高速寬帶網絡,高速無線網絡、高清視頻網絡、移動通信、物聯網、車聯網的互聯互通。

  通過邊緣計算接入設備采集試驗區的市政數字元素,形成數字建設基礎:

  (1)水、電、燃氣等能耗數據;

  (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氧化碳、總氧化劑、總懸浮顆粒物等大氣環境質量數據;

  (3)供水水質、水壓數據;

  (4)供電、供水、排水、通信市政智慧井蓋數據;

  (5)智慧燈桿、道路信息、照明設施信息、系統監控數據、設施維信息等;

  (6)綜合管廊監控數據;

  (7)智慧交通監控數據;

  (8)地下管道、道路、隧道、橋梁等傳感器信息、報警信息、系統運行狀態;挖掘占道信息、維護信息;

  (9)視頻安防等數據;

  (10)防洪防澇、應急處理等數據。

  數據經邊緣計算預處理后上傳到數據匯聚中心,為試驗區內的市民、企業、政府提供各類數字建設場景應用。

  (四)數字政府。

  深入推進試驗區數字政府建設,全面增強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政府治理“一網統管”、政府運行“一網協同”能力,推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造全國數字政府建設標桿。

  優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以整體政府視角推動政務信息化建設,增強數字化履職能力,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全國服務最優、操作最簡、體驗最佳的政務服務品牌。

  構建城市管理、社會治理“一網統管、全城統管”。構建架構一體、標準統一、數據互通的“穗智管”平臺,搭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數字廣州基礎應用平臺等城市數字底座,賦能生態環境、公共安全、公共交通、政務司法等領域加快數字化發展。構建數字孿生城市,實現實體城市向數字空間的全息投影,增強城市治理的靈敏感知、快速分析、迅捷處置能力。

  打造政府運行“一網協同”。全面推進政府機關內部數字化進程,推行政府內部運行和管理數字化、移動化、整體化。

  建設試驗區政務大數據,包括人口、法人、空間地理、社會信用、電子證照等基礎數據庫,豐富金融、衛生健康、交通、生態環境、市場監管、文化旅游、社會救助、基層社會治理等主題數據庫,實現公共數據的開發利用。

  十一、數字建設技術指引

  (一)網絡通信建設指引。

  1.5G網絡建設指引。

  圍繞試驗區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定位和需求,研究5G網絡建設目標、思路以及原則。

  (1)總體原則。

  ①5G室內分布系統的建設應綜合考慮業務需求、網絡性能等因素,視產品成熟度情況,分場景分功能區域采用TCO(總體擁有成本)最優建設方式。

  ②5G室內覆蓋堅持室內外協同原則,做好室內外切換區域設計,保證良好的移動性,同時嚴控室內信號外泄,降低小區間干擾。

  ③5G室內覆蓋初期采用數字化室分,新建樓宇優先采用4G/5G多模設備同步提供4G/5G覆蓋,已有4G覆蓋樓宇優先疊加5G單模設備。

  ④對室外人流密集場所以及室內大量人員駐留的場所應采用5G基站進行覆蓋,對于人流相對稀少的場所可適度采用5G基站覆蓋,并采用4G基站作為有效補充,同時建設室內分布系統。

  (2)5G網絡建設要點。

  ①5G基站覆蓋業務熱點保障區域。

  包括商業購物區、學校校園、賓館酒店、商務寫字樓、政企單位、交通樞紐、大型場館、公共文化設施、產業園區、室外人流密集場所、其他重點企業。

  ②室外覆蓋。

  室外基站約每400米站間距預留一個天面空間用于架設天線,并提供相應的空間作為BBU集中機房,與其他運營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共享站址,且具備外電直供電的條件。

  ③室內覆蓋。

  室內分布系統作為提升建(構)筑物內信號盲區或弱覆蓋區移動通信信號質量的專屬配套設施,運營商原則上通過需求觸發部署5G室分項目,建(構)筑物建設單位需依據自身需求購買定制專屬信息化服務,提升本建筑物內移動通信質量。

  (3)5G應用。

  ①增強移動寬帶業務服務。

  在移動場景下享受VR及高清視頻、高畫質游戲等應用,包括視頻業務,4K/8K/3D/VR/AR,內容數據業務等。

  ②海量機器連接業務。

  應用于物聯網接入,支持萬物互聯,包括視頻監控、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智能城市等高速接入。

  ③高可靠低時延連接業務。

  應用于車聯網及產業互聯網,實現如無人駕駛、遠程工業控制及遠程醫療等應用,要求毫秒級的網絡時延及低于0.001%的丟包率,最大限度降低由于時延及丟包造成的事故。

  ④開展5G應用試點示范項目建設。

  加快布局建設 “5G+智能制造”“5G+智能網聯汽車”“5G+智慧物流”“5G+超高清視頻”“5G+無人碼頭”“5G+政務服務大廳”等5G應用,打造國家級5G產業融合應用示范區。

  2.建筑物網絡通信建設指引。

  緊密結合試驗區樓宇建筑、園區、道路、綜合管廊等不同建構筑物特點以及建設時序,充分分析未來網絡需求,共建共享,做好資源預留,做好安全防災,精準施策。

  (4)建設單位在建設用地內預留通信設備機房位置。

  (2)新建、改建、擴建的建(構)筑物內和建設項目用地范圍內的通信管線、配線設施、基站和室內分布系統所需的電信間、設備間、機房、管道、線纜、桿路等通信設施,以及電源、天線位置、空間等通信設施配建條件,納入建設項目的設計文件,并與主體工程同時施工、同時驗收。

  (3)建(構)筑物建設單位在樓宇建設時需同步考慮通信配套設施需求,提供建設移動通信基站設施的主要條件包括:完成建設通信機房、通信管道和直供電接入等配套設施。

  2.F5G全光網絡建設指引。

  F5G全稱是Fifth Generation Fixed Network,即第5代固定網絡,以10G PON(無源光網絡)、Wi-Fi 6、200G/400G和NG OTN(城市光傳輸網)等技術為代表的全光網絡技術。全光接入網為公共服務、產業園區、企業生產、政府辦公、個人與家庭生活等各種場景提供高帶寬、低時延的網絡末端聯接。全光傳送網構建以高品質OTN為基礎的光傳送底座,為試驗區數字建設提供保障。F5G基于光纖為傳輸介質,具有大帶寬、低時延、高穩定性、安全可靠、綠色節能等特點。

  (1)全光基礎網:全光基礎網的目標是承載所有接入場景下的流量,是全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是數字經濟的保障。全光基礎網是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保障,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園區網絡:在校園、醫院、公共文化設施、產業園區等場所建設F5G全光網,承載多種業務應用,并具備高帶寬、綠色節能,空間占用少的特點。

  (3)政務專網:在城市綜合管理與治理領域,F5G大帶寬、低時延的特性,充分滿足未來智慧城市對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的城市綜合管理與治理要求。而且光網絡具備良好的安全性能,信息不容易被竊取,供應鏈自主可控。建設基于F5G城市一張網,包括NG OTN城市光傳輸網和10GPON接入能力,連接試驗區各公共服務場。

  (4)工業互聯網:在工業領域,F5G能夠提供高速、穩定、低時延、抗電磁干擾的連接,能夠助力高精尖工業生產類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建立一張獨立的、高速可靠的、安全的F5G工業互聯網外網,同時牽引F5G工業內網的建設,樹立標桿企業,開展規模應用。

  (5)智慧交通、平安城市:在城市治理領域,F5G大帶寬、低時延的特性,充分滿足對車流、人流、物流的監控和管理。

  試驗區內采用全光網覆蓋,實現千兆業務、超千兆業務接入能力,滿足千兆及以上寬帶業務發展需求,推進融合FTTR(光纖敷設到遠端節點)、Wi-Fi 6(第六代無線網絡技術)和10GPon技術的F5G千兆寬帶園區試點。

  試驗區內應按需要規劃部署骨干通信機房,片區內規劃部署匯聚通信機房,道路規劃部署光接入設施。骨干通信機房與城市其他骨干通信機房建設物理雙路由大芯數骨干光纜,骨干通信機房與匯聚通信機房盡可能建設物理雙路由大芯數匯聚光纜,接入通信機房至光接入設施按需建設接入光纜,區域內實現全光網絡覆蓋。配合政府道路建設計劃,在道路新、擴、修、改時實施管道敷設工程。

  (二)云計算建設指引。

  云平臺應提供承載數字平臺的云基礎設施和基礎云服務,可根據實際需求體現為公有云、混合云、私有云、邊云協同等一種或多種部署形態。

  加快云操作系統迭代升級,推動超大規模分布式存儲、彈性計算、數據虛擬隔離等技術創新,提高云安全水平。以混合云為重點培育行業解決方案、系統集成、運維管理等云服務產業。

  充分發揮試驗區廣州超算中心的先進算力基礎設施的作用,利用新一代超級計算機系統對試驗區的數字建設進行大數據分析、處理,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三)邊緣計算及網關建設指引。

  圍繞多類型智能感知終端網絡接入和信號傳輸需求,研究和分析感知終端接入技術要求,數據在智能接入設備的傳輸要求,安全保障等要求,以及智能接入設備的布設、安裝及維護等要求。

  1.萬物互聯。

  萬物互聯很大程度上應用邊緣計算技術,解決人工智能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邊緣計算靠近設備端,經分析、預處理為云端數據提供合格數據,支撐云端應用的大數據分析,云計算也通過大數據分析輸出業務規則下發到邊緣處,以便執行和優化處理。

  2.公共安全。

  城市中部署了大量的IP攝像頭,全部需要將數據傳輸至數據匯聚中心進行處理,或者需要人工的方式來進行數據篩選,無疑會增加核心計算壓力或者人工物力,利用邊緣計算的視頻有用性檢測系統,通過在前端或者靠近視頻源的位置,對視頻內容進行判斷,從而檢測攝像頭故障、內容錯誤以及根據內容對視頻質量進行動態調整。

  3.虛擬現實。

  將VR/AR的計算任務卸載到邊緣服務器或移動設備,可以降低平均處理時延。

  4.智慧市政。

  在試驗區城市路面檢測中,在道路兩側路燈上安裝傳感器收集城市路面信息,檢測空氣質量、光照強度、噪音水平等環境數據,當路燈發生故障時能夠及時反饋至數據匯聚中心平臺。

  5.智能交通。

  邊緣服務器上通過運行智能交通控制系統來實時獲取和分析數據,根據實時路況來控制交通信息燈,以減輕路面車輛擁堵等。全自動化新型汽車,可以利用邊緣計算實現自動駕駛的核心突破,傳感器利用傳感器相應周邊環境,同時快速處理得出結果,而利用5G等高速網絡,可以同步開展智能汽車的視頻影音、位置信息等數據交換,各司其職。

  (四)人工智能平臺建設指引。

  圍繞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創新應用先導區,推進試驗區創建國家級重點創新平臺,建設智能語音、智慧交通、人機協同、圖像識別、智能設計與制造等領域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建設開源開放平臺,推動人工智能骨干企業針對共性技術和重點行業應用,開放面向云端訓練和終端執行的開發框架、算法庫、工具集等。建設人工智能應用示范場景,試驗區內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應用示范場景、企業和園區。

  建設重點行業人工智能數據集,發展算法推理訓練場景,推進智能醫療裝備、智能運載工具、智能識別系統等智能產品設計與制造,推動通用化和行業性人工智能開放平臺建設。

  數據、算法、算力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三要素。以人工智能新型計算能力為代表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廣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打造公共算力服務平臺、應用創新孵化平臺、產業聚合發展平臺、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平臺,形成人工智能產業布局,賦能區域產業集群。

  1.打造公共算力服務平臺。

  通過相關區政府的產業政策引導,將廣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的算力資源有序和高效的開放給當地的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解決廣州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產業智能化轉型的算力需求和服務問題。

  2.打造應用創新孵化服務平臺。

  鼓勵高校開展人工智能競爭性和先導性應用開發和場景試驗,牽引科技創新成果做商用轉化、形成重大產品創新和示范應用。

  3.打造產業聚集發展平臺。

  聚合人工智能產業上下游市場主體,包括算法、數據處理、行業集成等企業,推動形成完整的產業閉環,建設產業生態,促進產業快速發展。

  4.打造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平臺。

  積極引進創建一批人工智能重點實驗室、研究院等創新科研組織,基于充沛算力資源,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需求,開展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重點工作,形成一批科技創新成果的落地和關鍵人才的培養。

  (五)區塊鏈建設指引。

  1.數據交易:依托區塊鏈、數據安全等技術,提供優質的數據服務交易和數據應用服務,促進數據資源整合、規范交易行為、保障交易安全。

  2.數字身份:應用區塊鏈技術驗證身份的合法性,加速數字化社會發展,完成身份管理和接入認證。

  3.供應鏈溯源:區塊鏈技術依托其具有的數據不可篡改、交易可追溯以及時間戳的存在性證明機制,實現有效追責和產品防偽。

  4.供應鏈金融:從供應鏈產業鏈整體出發,充分運用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手段,整合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在真實交易背景下,構建供應鏈中占主導地位的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一體化的金融供給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提供系統性的金融解決方案,以快速響應產業鏈上企業的結算、融資、財務管理等綜合需求,降低企業成本,提升產業鏈各方價值。

  5.推動智能合約、共識算法、加密算法、分布式系統等區塊鏈技術創新,打造區塊鏈與政務服務深度結合的特色應用場景,完善監管機制。

  (六)物聯網建設指引。

  1.建筑物聯網建設指引。

  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搭建智能建筑監控管理平臺,提升對建筑設施、人員、環境的管理水平。建筑物內應按需求建設通信基礎設施,滿足建筑內各系統設備的信息感知、傳輸需求。

  建設內容包括:建筑物聯網邊緣端實時數據處理技術、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的建筑物聯網全生命周期管理、設備標識的規范化描述、邊緣物聯代理裝置優化研究、感知元件數據規范化研究、數據傳輸通信協議標準化研究、智能感知終端部署方案研究、運行管理模式研究、設備域、設備管理平臺、應用使能平臺、行業SaaS解決方案。

  2.市政物聯網建設指引。

  圍繞試驗區市政道路、隧道和橋梁的智能感知終端的建設與管理,對道路橋梁智能感知終端的現狀及發展進行研究,明確當前的技術程度。

  依托5G/4G/NB-IoT網絡,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手段,搭建智慧市政管理平臺,對試驗區內市政基礎設施實現統一接入、監測、管理,及時預警和處理基礎設施異常情況,提升試驗區的整體基礎保障。區域內應建設低功耗廣域覆蓋(如NB-IoT等)的物聯網基礎設施,滿足低速率、小數據的物聯網設備傳輸需求。

  對適合道路結構健康安全、環境監測的智能感知終端應用模式、技術標準、傳輸方式、數據規范、安全等進行研究,并預測其未來發展趨勢,做好終端在物理空間及感知數據在數字空間的預留和演進。

  3.物聯網絡建設指引。

  綜合考慮NB-IoT、eMTC、LoRA WAN等低功耗廣域物聯網技術,以及物聯網應用對無線業務類型、無線業務特征、無線網絡規模、無線網絡部署環境要求、異構無線網絡互聯網需求,提出城市通用環境和建筑、空間環境、交通、管廊等典型場景下的物聯網絡組網和部署要求、終端和網關接入要求,構建空間全域覆蓋的物聯感知網絡體系,支持嵌入城市建筑、空間環境、交通、管廊等全部城市空間要素感知終端的泛在接入。同時,研究試驗區物聯網絡演進趨勢和演進路徑,為未來物聯網絡部署做好預留。

  支持4G和5G移動物聯網網絡建設,持續加大NB-IoT建設覆蓋范圍,推動2G/3G(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物聯網業務遷移轉網,引導新增物聯網終端向NB-IoT、4G與5G遷移,加快建成NB-IoT、4G和5G協同發展的移動物聯網綜合生態體系。積極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化傳感器,推動網絡切片、高精度定位等技術創新,推進基礎設施、城市治理、智慧交通、物流跟蹤、物流倉儲、生產制造、生活服務等領域建設應用感知系統,協同發展云服務與邊緣計算服務,培育車聯網、醫療物聯網、家居物聯網產業,推動感知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擴大城市感知網絡應用率。

  (七)數據管理指引。

  1.數據管理總體規范。

  從總體指導、建章立制、具體操作以及標準支撐等角度進行研究,圍繞數據生產匯聚、數據共享開放、數據開發利用、數據安全等環節,研究數據資源管理的主體、職能配置及其運行機制,提出數據管理要求、程序。

  2.數據資源目錄建設通用要求。

  從基礎信息資源的調查研究整合、信息資源目錄的編制、信息資源目錄管理等方面進行研究,明確元數據描述、代碼規劃以及相關工作的組織、流程、要求,對分散在各級政務部門、各領域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和組織,構建試驗區信息資源目錄體系。

  3.數據開放共享管理規范。

  圍繞試驗區政務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管理與服務,研究共享交換目錄、共享交換平臺、共享服務、開放目錄、開放平臺、開放服務的現狀以及開放共享系統的參考框架、評價標準,明確當前的政務數據資源共享程度、公共數據開放程度。

  4.數據安全建設指引。

  面向試驗區城市海量數據的差異化承載環境,研究面向不同行業、領域的數據安全基礎支撐體系,研究數據全生命周期環節中數據安全技術及其應用模式,密碼和區塊鏈等技術的創新性應用,形成從采集、傳輸、存儲、分析、交換到銷毀的全流程數據安全技術要求。分析智慧城市數據安全工程實現方法,規范數據安全的頂層規劃、體系化設計、建設實施等過程的相關要求。

  5.數字身份建設指引。

  圍繞打造試驗區全覆蓋的數字化標識體系以及建立企業與個人數據賬戶的要求,從試驗區數字身份體系建設政策依據、定義目標原則、體系框架、技術思路和數字身份形式化表達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明確試驗區數字身份體系工作路徑;對試驗區數字身份體系的管理制度、服務模式、技術標準體系等進行研究,明確區塊鏈在數字身份體系中發揮的作用;預測未來數字身份的發展趨勢,明確試驗區數字身份體系的可擴展性,能適應新增類型的數據主體對于數字身份的需求。

  (八)智能應急預警指引。

  1.主動應急技術。

  能夠通過對極端災害條件下大規模人群行為規律的大數據分析,優化應急避難場所的設置,和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運營,改進公眾自救互救的效率。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對重大危險源進行精確標識和動態監控;以及對重大危險源監測大數據與自然災害監測大數據的關聯分析,識別兩者之間的耦合規律,以優化重大危險源的儲存與運輸。

  2.應急準備技術。

  對自然災害或安全生產事故條件下應急物資需求的關聯分析,優化應急物資儲備的數量配置和存儲位置;通過對自然災害或安全生產事故條件下大規模人群行為規律的大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改進應急演練和培訓。

  3.應急響應智能。

  對物資儲備大數據和資源需求大數據的關聯分析,提升指揮與協調的精度;通過對預警信息擴散機制的大數據分析,提升信息發布的效率;通過對網絡輿情分析,改進指揮與協調、信息發布,對救災物資發放進行監督等。

  4.應急經驗沉淀

  通過網絡輿情數據的情感分析、詞云分析,有效挖掘公眾對應急管理的態度傾向和議題焦點,沉淀經驗,構建應急響應知識圖譜,為改進應急管理提供精準支持。

  十二、數據資源建設

  數據資源建設包含“采集、存儲、聚合、互通、使用”等流程環節。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數字城市標準,對智慧園區、樓宇、市政、交通、政府服務監管等各類數據資源進行采集,實現數字建設的數據標準化和接口規范化,并進一步規范各階段的建設指引。

  (一)試驗區智慧園區及智能樓宇數據建模要求。

  含模型的建設標準、建設維度、涉及的關鍵數據項、模型的維護及發展、模型的輸入輸出標準(如接口、規范等)。

  精準識別園區和樓宇客流,深度洞察人流特征,提升園區和樓宇智慧運營管理水平。

  (二)試驗區市政基礎設施數據建模要求。

  含模型的建設標準、建設維度、涉及的關鍵數據項、模型的維護及發展、模型的輸入輸出標準(如接口、規范等)

  (三)試驗區交通數據建模要求。

  含模型的建設標準、建設維度、涉及的關鍵數據項、模型的維護及發展、模型的輸入輸出標準(如接口、規范等)。

  應用大數據技術,融合政務數據和運營商手機信令數據,提升試驗區城市規劃設計、交通規劃優化、公共資源使用科學決策水平。

  (四)試驗區政府服務監管數據建模要求。

  含模型的建設標準、建設維度、涉及的關鍵數據項、模型的維護及發展、模型的輸入輸出標準(如接口、規范等)。

  整合政務數據、運營商數據和網絡數據,運用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方式,建立線上監管和線下監管一體化的機制。

  (五)試驗區數字建設示范性項目建模要求。

  含大數據建模、人工智能數據建模、數字產業化數據建模、產業數字化數據建模。

  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對試驗區的數字經濟運行整體趨勢、企業的健康度、企業風險、企業成長性等方面進行感知、監測和預警,針對性推出暖企服務,促進試驗區的經濟發展。

  十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一)數據型支撐服務平臺建設。

  建立試驗區大數據高速大容量實時流通總線,滿足試驗區管理服務數據的水平和垂直共享交換的需求,實現區內管理服務機構之間和市、區之間的數據互聯互通。

  建立試驗區大數據治理平臺,推動大數據采集、清洗、存儲、挖掘、分析、可視化算法等技術創新,培育數據采集、標注、存儲、傳輸、管理、應用等全生命周期產業體系,實現試驗區大數據資源的融合治理。

  (二)業務型支撐服務平臺建設。

  建立全區日常業務支撐平臺,支撐高可靠身份認證、高效業務協同、優質業務服務的需要。

  建立全區應急業務支撐平臺,支撐應急業務緊密協同,快速聯動的需要。

  (三)智能應急預警和協同處理平臺建設。

  建立智能應急預警和協同處理平臺,實現對各類事故災害隱患的實時監測識別與協同處置,實現在應急救災過程中對各類事故災害準確及時地發布信息,統一高效地調配應急資源,為提升整體應急救援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十四、試驗區數字運營管理指引

  圍繞試驗區在開放合作、共建共享的前提下創新管治模式、創新數字資產運營模式,建立智慧型運營管理體系,建立新型管理組織架構,強化網絡和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建設,實現精準管理,高效服務,以數字化手段提升平臺建設和運維運營水平,實現量化細化、閉環管理,達到安全、高效、優質服務等運營目標。

  十五、示范與推廣指引

  試驗區示范項目建設包括琶洲核心片區(含廣州大學城)、廣州國際金融城片區和魚珠片區的個性化應用場景建設。

  (一)典型應用場景。

  1.智能交通。

  發展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的出行服務。圍繞自動駕駛技術、車路協同解決方案統籌“車、路、云、網、圖”,推進交通運輸工具、交通基礎設施和交通出行服務轉型,在試驗區內布設自動駕駛領域底層復用的數字化設施,定義標準化智能數字路口,將道路交通基礎元素和交通管理規則轉化為自動駕駛車輛可識別的數字編碼。積極推動自動駕駛旅游觀光體驗、自動駕駛出租車、智能公交等先進人工智能技術服務示范應用在試驗區落地。

  2.智慧能源。

  鼓勵建設以智能終端和能源靈活交易為主要特征的智能家居、智能樓宇、智能小區和智能工廠,加強能源需求側管理,能效在線分析,實現能源網荷互動、構建以多能融合、開放共享、雙向通信和智能能源調控為特征,各類用能終端靈活融入的微平衡系統。

  3.智能制造。

  依托試驗區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集聚優勢,推動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促進設備聯網、生產環節數字化連接和供應縫協同響應,推進生產數據貫通化、制造柔性化、產品個性化、管理智能化,實現智能控制、運營優化和生產組織方式變革。

  4.智慧教育

  按照廣州建設國家智慧教育示范區部署,在試驗區內推進信息技術與傳統教育相結合,提升教育系統的效率和智能化程度,開展基于網絡環境的個性化和多樣性的教育,推進教育理念重構、教學組織重塑、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實現規模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相結合,發展場景式、體驗式學習和智能化教育管理評價。

  5.智慧醫療。

  以網聯化醫療資源為支撐,在試驗區構建健康管理、疾病診療、康復保健、養老服務一體貫通的新型健康服務體系。加快建設數字化醫院,推動實體醫院醫療資源在線化發展,推動醫學知識AI化、醫療信息云化、醫療資源網絡化、健康服務遠程化,探索數字化健康服務新業態和新模式。推廣遠程醫療,推進醫院影像輔助判斷、臨床輔助決策等應用。運用大數據提升對醫療機構和診療行為的監管能力,加強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平臺的區塊鏈應用。

  6.智慧文旅。

  依托廣州公共文化云平臺,建設廣州文旅大數據中心、智慧圖書館、智慧文化館、智慧博物館、智慧美術館、智慧旅游景區、數字展館、數字文化綜合體驗館等文化旅游體驗設施,完善文化旅游“云、網、端”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科技賦能,發展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提供沉浸式體驗、虛擬展廳、高清直播、智能化、預約制、非接觸等新體驗和新型文旅服務。

  7.智慧社區。

  推動政務服務平臺、社區感知設施和家庭終端聯通,推動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的智慧社區建設,構建大型城市社區數字化治理模式。打通市、區、街道三級數據通道,形成基層社區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數據基礎。圍繞社區生活全鏈條,依托線上社區數字化平臺和線下社區服務機構,推動政務服務平臺、社區感知設施和家庭終端聯通,打通“最后一公里”社區經濟圈。

  8.智慧政務。

  緊扣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目標,接入全市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加快平臺的應用推廣和基層延伸,實現政務服務“零跑動”“不見面”。打造推廣政務服務智能感知大廳,應用機器學習算法、人臉識別、位置定位、5G等技術,提供企業群眾刷臉預約認證、場景引導、智能導辦、評價跟蹤等大廳服務,實現大廳“千人千面”個性化服務感知。加快政務服務“一站式”辦理,拓寬“一件事一次辦”的覆蓋范圍,推動政務服務由“人找服務”向“服務找人”轉變。

  (二)特色應用場景。

  1.琶洲—廣州大學城人工智能應用場景。

  圍繞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產業融合創新發展,設計人工智能技術在智慧法庭、智慧會展、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慧園區、智能商務、智能學習、智慧醫療、智能醫藥等應用場景,打造以人工智能為特色的琶洲—廣州大學城人工智能應用示范區。

  2.金融城數字金融應用場景。

  圍繞數字金融創新發展,聚合金融場景、數字技術、數據要素、算法算力等核心資源,探索設計智慧網點、數字貨幣、移動支付等應用場景,努力打造中小微企業融資、跨境貿易金融等特色領域的金融科技應用示范。

  3.魚珠區塊鏈應用場景。

  圍繞區塊鏈技術與實體經濟產業融合創新發展,設計區塊鏈技術在智能制造、供應鏈管理、市場監管、政務服務等應用場景,打造以區塊鏈為特色的中國軟件名城示范區。

  (三)應用示范項目。

  1.琶洲西區智慧園區示范項目。

  項目區域主要包含琶洲西區(華南大橋以北,獵德大橋以東,新港東路以北、閱江中路以南)地上、地下公共空間相關市政、交通、公共設施的智慧園區、智慧市政管理。

  建設內容包含傳感器、物聯網、邊緣計算、高速傳輸網絡、人工智能、無人機巡查、無人駕駛應用、地下管廊機器人巡查、智慧應用場景、VR/AR應用場景、全息應用場景、管理平臺等的建設,建成智慧園區示范項目。

  通過邊緣計算采集處理示范項目內園區內水電氣能耗數據、車流量數據、空余車位數、人員分布密度、消防、安防等數據,以及市政供電、供水、排水、通信、智慧燈桿、綜合管廊、地下管道、道路、隧道、橋梁等傳感器信息、報警信息、系統運行狀態、道路車流量數據等,實現數字建設,為試驗區的市民、企業、政府提供的各類數字建設場景應用。

  2.車聯網應用示范。

  建設車路協同邊緣計算平臺,建設車聯網先導區,推進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及改造 ,建立起人、車、路、云、環境協調運行的綜合交通運行監測平臺,開發面向政府 、產業和市民的應用與服務。

  推動信息通信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推動車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車聯網無線通信技術網絡的覆蓋面,提高路側單元與道路基礎設施、智能管控設施的融合接入能力,推進智能交通燈、智能潮汐車道、智能停車引導等設施的應用。

  十六、配套保障體系建設要求

  (一)配套政策創新要求。

  提出配套政策的框架,就數字建設相關的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引進、招商引資、財政金融提出配套政策創新要求。

  按規定對落戶試驗區企業申報的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智慧園區、5G技術、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建設示范性項目予以支持。

  (二)配套空間要求。

  就數字建設主體核心工程、示范工程所需的辦公空間、設備部署空間、生活空間提出原則性要求。

  (三)配套市政設施要求。

  就數字建設的配套供水、供能、道路交通、公共服務等設施提出原則性要求。

  (四)配套人力資源要求。

  就數字建設的所需的管理、科研、建設、運營管理等領域人力資源提出原則性要求。

  (五)資金保障要求。

  就數字建設所需的配套資金的保障途徑、資金投向、監管體系提出原則性要求。

  十七、政府相關部門協同工作要求

  (一)市發展改革委。

  負責試驗區內市本級財政投資基本建設項目的立項審批。

  (二)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承擔試驗區建設統籌牽頭工作,貫徹落實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領導小組和市委、市政府關于試驗區的工作部署,擬訂促進試驗區發展的政策措施并組織實施,推動各區和市直部門發揮建設主體作用,合理調配資源力量參與試驗區建設。

  支持試驗區行業龍頭企業、平臺企業建設大數據公共平臺、創新平臺,支持各領域企業組建數據資產管理運營公司,推進試驗區數字建設的實施。支持和鼓勵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研究制定社會經濟領域大數據收集、管理和開發應用的標準規范,推動社會經濟領域大數據開發、應用和管理創新。

  推廣試驗區企業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的優秀產品和解決方案,多維度釋放數字經濟應用場景,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以智能網聯汽車應用為切入點和驅動力,建設新型網絡設施,完善試點區域5G網絡,加強重要交通樞紐、重要道路、熱點區域5G網絡部署,支撐車路協同應用。

  (三)市公安局。

  負責指導試驗區的市政道路治安監控、園區治安監控、交通安全監控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提供相關數據,形成數字建設基礎。

  負責對試驗區公共信息網絡的安全保護工作,負責信息安全(消防信息安全除外)等級保護工作的監督、檢查、指導。

  (四)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指導和服務建設單位做好試驗區數據中心及配套數據分中心選址、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聯合驗收(含規劃條件核實)的報審工作。

  負責提供試驗區已有相關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形成數字建設基礎。

  (五)市生態環境局。

  負責指導試驗區的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溫室氣體減排監測、應急監測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提供相關數據,形成數字建設基礎。

  (六)市住房城鄉建設局。

  組織試驗區數據中心及配套數據分中心建設項目初步設計(含概算)審查,負責初步設計(含概算)批復;在職責范圍內指導項目開發報建工作;負責指導試驗區的園區、樓宇、地下管廊等的BIM模型、建筑能耗、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指導將數據匯聚至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實現平臺基礎設施運行數據的全面感知和自動收集,形成數字建設基礎。

  (七)市交通運輸局。

  負責指導試驗區的道路、橋梁、隧道、附屬設施、交通設施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提供相關數據,形成數字建設基礎。

  負責統籌協調試驗區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的統一實施、監督和管理工作。

  (八)市水務局。

  負責指導試驗區的河道、湖泊、水庫、堤防、水閘、泵站等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以及供水水質水壓監測、排水設施監測、水土流失監測、水文水資源監測、江河湖庫和地下水監測、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水情旱情監測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提供相關數據,形成數字建設基礎。

  (九)市應急管理局。

  負責指導試驗區的自然災害類、安全生產類突發事件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提供相關數據,形成數字建設基礎。

  建立完善信息資源獲取、共享、管理機制,實施應急救援和預案管理。

  (十)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

  負責統籌試驗區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設工作,鼓勵各類智慧應用創新,建設以“穗智管”為基礎的試驗區“數字孿生”綜合管理系統。深化“穗智管”數據樞紐、賦能中心、智能中樞、治理總線、感知渠道的核心作用,探索在試驗區城市治理領域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的創新應用。負責試驗區市財政資金建設的政務信息系統項目立項審批。協調指導試驗區電子政務基礎設施、公共平臺建設和數據資源管理工作。

  (十一)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

  負責指導試驗區的市容市貌、環境衛生、生活垃圾分類、燃氣設施、井蓋設施信息化建設,以及綜合執法監控、指揮、調度和應急處置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提供相關數據,形成數字建設基礎。

  (十二)各相關區政府及其他部門。

  海珠區、天河區、黃埔區、番禺區政府根據轄區內試驗區數字建設需要明確區直部門責任,按照市、區事權以統分結合一體化的建設模式全面推進,各相關區直部門全面對接省市工作的整體部署,加強本領域的數字建設一體化設計,明確建設目標、工作任務和實施計劃。其他部門負責指導試驗區相關業務的信息化建設,提供相關數據,形成數字建設基礎。


原文鏈接:http://gxj.gz.gov.cn/yw/zchb/zcwj/cyzc/content/post_8001207.html

一圖讀懂:http://gxj.gz.gov.cn/yw/zcjd/content/post_7999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