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工信部發布了關于組織開展2023年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工作的通知,面向元宇宙、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通用人工智能4個重點方向,加快推動未來產業落地生根。未來產業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創新而形成的產業,是面向未來并決定產業競爭力和區域競爭實力的前瞻性產業。近兩年來,各地紛紛加速布局未來產業,全力做強創新引擎,培育發展新動能,構筑競爭新優勢。“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前瞻謀劃未來產業。各地高度重視謀劃布局未來產業,力爭在未來產業發展上搶得先機。北京、上海、浙江、江西、山西、深圳等地陸續出臺相關意見、規劃,繪制未來產業發展新藍圖。2021年5月,山西省政府印發了《山西省“十四五”未來產業發展規劃》,圍繞“優中培精,加速直道沖刺”“有中育新,推進彎道超車”“新中求變,助力換道領跑”“無中生有,著力賽道競賽”四大路徑,重點培育未來數字、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裝備、未來生活等五大未來產業重點領域,全力構建主導性、先導性、顛覆性、前瞻性等四層培育體系,著力形成“5+4”未來產業發展矩陣。到2025年,山西未來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將達到8000億元。力爭打造5個產業規模超千億元的未來產業,形成一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長點。2022年6月,深圳出臺了《深圳市培育發展未來產業行動計劃(2022—2025年)》。按照計劃,到2025年,深圳實施“強基”“突破”“加速”“融合”“匯聚”五大工程,構建未來技術應用場景,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不斷增強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互銜接、相互融合,培育若干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產業創新生態。2022年9月,上海發布了《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提出到2030年,在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等領域涌現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硬核成果、創新企業和領軍人才,未來產業產值達到5000億元左右,到2035年形成若干領跑全球的前沿產業集群。2023年1月,江西印發的《江西省未來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3—2035年)》明確指出,力爭到2025年,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未來產業創新生態初步搭建;探索設立一批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在未來信息通信、未來新材料、未來新能源、未來健康和未來生產制造等領域,形成一批500億元級、千億元級未來產業集群或產業集聚區。2023年2月,浙江發布了《關于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到2035年,未來產業成為浙江省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成果,打造5組未來產業國際公共專利池,培育5家以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未來產業“鏈主”企業,構建5個以上規模超千億元的未來產業集群,成為全球未來產業創新發展高地和優質企業集聚地。2023年9月8日,北京市政府印發的《北京市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形成一批顛覆性技術和重大原創成果,構建一批應用場景、中試平臺和技術標準,培育一批行業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建設一批創新中心和創新聯盟,培養引進一批戰略科學家、產業領軍人才、產業經理人和卓越工程師。到2035年,集聚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創新主體,不斷開辟產業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形成若干全球占先的未來產業集群,建成開拓世界科技產業前沿的人才高地,成為全球未來產業發展的引領者。腦機接口、元宇宙、量子信息、6G、新型儲能、前沿新材料……各地依托當地產業特長和優勢,瞄準未來產業的不同細分領域進行重點布局,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未來產業。北京市的未來產業聚焦未來信息、未來健康、未來制造、未來能源、未來材料、未來空間等六大領域,并具體指出了通用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元宇宙、量子信息、光電子、類人機器人等二十大產業創新發展方向。上海重點推動腦機接口、生物安全、合成生物、基因和細胞治療、智能計算、通用AI、擴展現實(XR)、量子科技、6G、先進核能、新型儲能、深海探采、空天利用、高端膜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等16種技術研發突破及產業化。浙江提出優先發展未來網絡、元宇宙、空天信息、仿生機器人、合成生物、未來醫療、氫能與儲能、前沿新材料、柔性電子9個產業,探索發展量子信息、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深地深海、可控核聚變及核技術應用、低成本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智能仿生與超材料6個產業。《山東省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研究制定山東省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加快布局人形機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未來網絡、碳基半導體、類腦計算、深海極地、基因技術、深海空天開發等前沿領域,推進6G技術研發和應用。建設濟南、青島未來產業先導區。力爭到2025年,重點依托省級以上高新區、經濟開發區等特色園區,打造10個左右特色鮮明、創新力強的未來產業集群。《河南省建設制造強省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也對未來產業進行了規劃,前瞻布局氫能與儲能、類腦智能、生命健康、量子信息、未來網絡、前沿新材料等未來產業,強化關鍵技術儲備與攻堅,積極創建國家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到2025年,力爭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江西創新突破未來信息通信、未來新材料和未來新能源產業,做大做強未來生產制造、未來交通和未來健康產業,打造“3+3”未來產業鏈群。具體涵蓋了元宇宙、柔性電子、微納光學、稀土功能材料、新型儲能等26個最新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值得一提的是,江西將發揮在AR/VR終端入口發展的先發優勢,進一步夯實元宇宙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數字內容創意、數字虛擬人、城市信息模型、建筑信息建模、數字孿生、數字沙盤仿真等應用服務領域,建成全國數字經濟發展新高地和場景創新應用先導區。深圳產業發展已具備較好基礎,產業鏈相對完備,合成生物、區塊鏈、細胞與基因、空天技術等四個未來產業處于擴張期,已初具規模,5至10年內有望實現倍數級增長;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深地深海、可見光通信與光計算、量子信息等四個未來產業處于孕育期,10至15年內有望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堅力量。如何夯實未來產業發展的技術基礎,讓未來產業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變革性力量?各地出實招、出奇招,著力培育未來產業,下好發展“先手棋”。針對未來產業,北京將實施原創成果突破行動、中試孵化加速行動、產業梯度共進行動、創新伙伴協同行動、應用場景建設行動、科技金融賦能行動、創新人才聚集行動、國際交流合作行動等八大行動,構建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生態。上海實施加快培育未來產業的“六大計劃”。其中,未來技術“筑基計劃”瞄準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加強未來技術學院、未來產業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未來布局“領跑計劃”瞄準載體建設和集群打造,謀劃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打造標桿示范場景。未來伙伴“攜手計劃”瞄準主體培育和團隊挖掘,分層次建設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創新型企業、領軍團隊等創新梯隊。未來場景“開源計劃”瞄準技術驗證和示范推廣,實施跨界融合示范工程,加快研發產業化進程。未來人才“雁陣計劃”瞄準集聚人才第一資源,整合各類創新平臺,面向全球“揭榜掛帥”。未來生態“雨林計劃”瞄準要素高質量供給,優化“五好五不缺”發展生態,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支持政策和合作平臺。浙江側重推動著力構筑未來技術創新平臺、提升發展“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爭創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等三個重大平臺建設。具體來說,加快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源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基礎理論發現和原始創新;以“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為主陣地,大力發展重量級未來產業,積極招引標桿企業和重大項目;支持在科教資源優勢突出、產業基礎雄厚的高新區、特色小鎮等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江西圍繞加快“3+3”未來產業鏈群發展,堅持以關鍵突破帶動全面發展、以重點提升推動體系發展,大力實施“三突破兩提升”五大重點工程,點、線、面、體立體化推進,為未來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生態。例如,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面向未來產業鏈群,瞄準世界前沿技術,分行業、分領域、分層級動態發布重點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需求清單;深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新興產業關鍵核心(共性)技術創新轉化應用,聚焦航空、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優勢領域,著力構建引領發展的新興產業生態等。深圳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系統性跟蹤前沿引領技術,找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優先發展、集中攻關,全力突破產業發展瓶頸;聚焦現有產業特長和優勢,結合產業發展成熟度,分產業分階段培育,推動產業接續發展,有效銜接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創新功能區的產業引領帶動作用,圍繞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動創新資源向未來產業集聚。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cFcjDwSy1n7t3jM9Of03fQ